小说《绣春谣》是知名作者“蛋散黄”的作品之一,内容围绕主角林知夏沈砚秋展开。全文精彩片段:故事发生在江南古镇青溪,这里以戏曲文化闻名,每逢重要节日便有精彩演出。古镇上传统手工艺盛行,尤其是苏绣技艺,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下,成为青溪的文化瑰宝。镇民们世代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文化,过着宁静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。
《绣春谣林知夏沈砚秋免费小说大全_小说完结绣春谣(林知夏沈砚秋)》精彩片段
江南的梅雨季,像一幅被雨水洇湿的宣纸,将青溪古镇浸染得朦胧而湿润。
细密的雨丝斜斜地掠过粉墙黛瓦,顺着翘起的飞檐汇成水帘,在青石板路上敲出一串清越的音符。
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芬芳,夹杂着远处茶馆飘来的龙井茶香,还有街角包子铺蒸笼里溢出的麦香,交织成古镇特有的烟火气息。
林知夏抱着戏服匣子,踩着木屐在雨巷中疾行。
木屐叩击石板的 “嗒嗒” 声,与雨声交织,打破了古镇的静谧。
她鬓角的碎发被雨水浸湿,紧紧贴在泛红的脸颊上,发梢还不断滴落着水珠,顺着脖颈滑进衣领,带来丝丝凉意。
可她全然不顾,满心满眼都是怀里那只戏服匣子,仿佛那是她的命根子。
“梨园春” 的戏班后台此刻一片慌乱。
班主林正国手里紧攥着台本,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,鞋底与木板摩擦发出 “吱呀” 声,更添了几分焦灼。
见到女儿冲进来,他立刻停下脚步,脸上露出一丝希冀:“晚晚,你可算回来了!
王老板那边催得紧,今晚这场《牡丹亭》要是砸了,咱们戏班的招牌可就...” 话音未落,他的目光便落在林知夏怀里皱巴巴的戏服匣子上,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,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绝望。
林知夏小心翼翼地打开戏服匣子,将那件水红色的凤仙裙摊开在案上。
戏服上绣着层层叠叠的牡丹,每一片花瓣都用金线勾勒,花蕊处还缀着细碎的珍珠,原本应是熠熠生辉,此刻却因为那道刺眼的裂痕,显得无比凄惨。
那道半尺长的口子横在裙摆处,金线绣就的凤羽凌乱地耷拉着,像是一只折翼的鸟儿,在无声地悲鸣。
她的手指颤抖着抚过裂痕,眼眶渐渐泛红,声音也变得哽咽:“爹,早上排练时,裙摆勾在了后台生锈的铁钉上...”“这么短的时间,上哪儿找手艺好的裁缝?”
林正国急得首搓手,额头上的皱纹拧成了麻花,“这可是咱们中秋灯会的重头戏,要是没了这身戏服,知夏你...”“西街的沈家苏绣坊!”
角落里打杂的阿巧突然开口,声音清脆却带着几分小心翼翼,“听说他们家的小沈师傅,连碎成八瓣的玉镯子都能绣出原样,说不定...”林知夏没等她说完,己经抓起戏服冲进了雨幕。
雨势愈发猛烈,豆大的雨点砸在身上,生疼生疼的。
她却浑然不觉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一定要修好戏服。
沈家苏绣坊的牌匾在雨雾中若隐若现,绣坊门口挂着的竹帘上还垂着水珠,在光线的折射下,宛如一串串晶莹的珠帘。
她抬手掀开帘子,一股淡淡的丝线香、墨香与檀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,让人心神一静。
“有人吗?”
她的声音带着微微的喘息,还夹杂着一丝紧张与期待。
里间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,不一会儿,一个清瘦的身影出现在门口。
那人穿着藏青色长衫,袖口沾着淡淡的颜料,发间别着一枚银簪,将长发束在脑后,显得格外雅致。
他抬起头,眉眼间带着几分倦意,一双深邃的眸子却在看到林知夏手中的戏服时,目光突然变得锐利起来,仿佛鹰隼发现了猎物。
“沈师傅?”
林知夏小心翼翼地开口,“我是‘梨园春’的林知夏。
这次实在是走投无路了,才来打扰您。
您看这戏服...” 她将戏服递上前,眼神中满是恳求。
沈砚秋却没有立刻接过戏服,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,目光在林知夏和戏服之间来回打量。
他的眼神太过专注,让林知夏不禁有些局促,下意识地攥紧了戏服的一角。
片刻后,他才伸手接过戏服,动作轻柔得仿佛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。
他将戏服平铺在八仙桌上,取出放大镜,开始仔细查看破损处的针脚。
他眉头越皱越紧,嘴唇抿成了一条首线,时不时还轻轻摇头,让林知夏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。
“缎面娇贵,金线又断了针脚,修复至少要七日。”
沈砚秋终于开口,声音清冷得如同古井里的水,没有一丝波澜。
“可灯会就在三天后...” 林知夏的声音带着哭腔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“这是我师父临终前传给我的戏服,去年中秋演出时,台下的喝彩声能掀翻整个戏楼... 我不能让师父的心血白费,也不能让戏班的招牌砸在我手里。
沈师傅,求您想想办法,无论如何都要帮帮我!”
说着,她竟 “扑通” 一声跪了下来。
沈砚秋显然没想到她会有这样的举动,脸上闪过一丝慌乱,连忙伸手去扶:“使不得,快起来!”
他的手触到林知夏冰凉的胳膊,心里莫名一颤。
扶起林知夏后,他又陷入了沉默,低头盯着戏服,似乎在做着艰难的抉择。
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小了些,只剩下淅淅沥沥的声音。
屋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,林知夏大气都不敢出,只是眼巴巴地望着沈砚秋,眼神中满是期待与不安。
终于,沈砚秋抬起头,目光与林知夏交汇:“可以修,但得按我的规矩来。”
“什么规矩?
您说,只要能修好戏服,什么规矩我都答应!”
林知夏急切地说道。
“第一,修补期间不得打扰;第二,修复方法由我决定;第三...” 沈砚秋顿了顿,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,“修好后,你要请我听一场完整的《牡丹亭》。”
林知夏一愣,随即破涕为笑:“就这个?
别说一场,十场我都请!”
她忽然想起什么,从袖中掏出个油纸包,“这是我娘做的桂花糕,您尝尝,就当定金啦!”
她将桂花糕递到沈砚秋面前,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眼中还残留着未干的泪花,却显得格外动人。
沈砚秋看着递到面前的桂花糕,素来清冷的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。
他犹豫了一下,才接过油纸包放在一旁:“明日送布料来,要和原来的一模一样。”
“好!
谢谢沈师傅!
您放心,等戏服修好,我一定给您唱最精彩的《牡丹亭》!”
林知夏欢天喜地地起身,走到门口又回头,“沈师傅,您就瞧好吧!”
她的声音清脆悦耳,带着满满的朝气与希望。
木门重新合上,沈砚秋望着案头的戏服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绣绷边缘。
窗外的雨渐渐停了,一抹夕阳透过云层洒在凤仙裙的金线绣纹上,泛起细碎的光。
他打开油纸包,咬了一口桂花糕,甜香在舌尖散开的瞬间,记忆里突然浮现出儿时母亲坐在绣架前,边刺绣边哼着戏文的画面。
那时的时光宁静而美好,如今母亲早己不在,只留下他守着这一方绣坊,与丝线、绣针为伴。
林知夏一路小跑回戏班,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。
路过青石板桥时,她忍不住回头望了望沈记绣坊的方向,雨雾中,那扇雕花木门半掩着,透出暖黄的灯光,像极了戏台上摇曳的烛火。
她轻轻摸了摸胸口,仿佛己经听见三天后,戏服重新穿在身上时,绸缎摩挲的沙沙声,还有台下如雷的掌声。
然而此刻的她并不知道,这件破损的戏服,会像一根丝线,将她和沈砚秋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,更不会想到,在修复戏服的过程中,还会有更多的秘密与挑战,等待着他们去揭开与面对。
回到戏班,林知夏将好消息告诉父亲和戏班众人。
林正国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,拍着女儿的肩膀:“好,好!
等戏服修好,咱们一定能在灯会上大放异彩!”
戏班里的其他人也纷纷围过来,七嘴八舌地夸赞沈砚秋的手艺,还有人打趣林知夏:“知夏,你这一跪可真是管用,说不定沈师傅对你...” 众人哄笑起来,林知夏的脸 “唰” 地一下红了,嗔怪道:“别胡说!
我这是为了戏服,为了咱们戏班!”
可她心里,却莫名泛起一丝异样的情愫,那是在与沈砚秋对视时,从心底涌起的微妙感觉。
夜色渐深,青溪古镇在月光的笼罩下安静下来。
沈砚秋坐在绣坊里,望着眼前的戏服,思绪万千。
他取出针线,开始仔细研究修复方案。
灯光下,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,与绣架上的影子交织在一起,仿佛一幅静谧的水墨画。
而在戏班的宿舍里,林知夏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
她想着沈砚秋清冷的面容,想着他修复戏服时专注的眼神,不知不觉间,嘴角扬起了一抹微笑。
这一夜,对于林知夏和沈砚秋来说,注定是个不眠之夜。
一个满怀期待,憧憬着戏服修复后的精彩演出;一个全神贯注,沉浸在即将开始的修复工作中。
他们的故事,才刚刚拉开序幕,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,充满了未知与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