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《绣春谣》是知名作者“蛋散黄”的作品之一,内容围绕主角林知夏沈砚秋展开。全文精彩片段:故事发生在江南古镇青溪,这里以戏曲文化闻名,每逢重要节日便有精彩演出。古镇上传统手工艺盛行,尤其是苏绣技艺,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下,成为青溪的文化瑰宝。镇民们世代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文化,过着宁静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。
《绣春谣(林知夏沈砚秋)最新热门小说_完结小说绣春谣(林知夏沈砚秋)》精彩片段
卯时三刻,青溪古镇还浸在晨雾织就的薄纱里。
林知夏攥着绸缎料子,木屐碾过石板路上的青苔,在空寂的巷弄里踏出细碎声响。
昨夜她翻遍了戏班所有箱笼,才在师父留下的旧物中寻到半匹颜色相近的水红色缎料,此刻抱着布料的指尖都沁出薄汗,生怕错过沈砚秋修复戏服的 “黄金时辰”。
沈记绣坊的铜环门扣上凝着露珠,林知夏抬手轻叩,门轴发出一声喑哑的 “吱呀”。
檀香混着丝线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,沈砚秋倚在八仙桌边,月白长衫下摆沾着深浅不一的线头,发间银簪歪斜地支着半散的长发,眼下浮着青影,倒像是画中走出来的病弱书生。
“沈师傅!”
林知夏举着布料小跑上前,却在看清案上的戏服时猛地刹住脚步。
原本狰狞的裂口己被蛛网状的银线暂时固定,断裂的金线如同归巢的倦鸟,整整齐齐地伏在绸缎上。
更让她惊叹的是,破损处边缘竟用极细的彩线绣了圈缠枝纹,像是给伤口镶了道金边。
沈砚秋接过布料对着天光展开,喉结微动:“颜色倒是七分像,只是...” 他指尖抚过缎面,“这经纬线密度差了些,怕是撑不住双面绣的针法。”
说着,他转身打开博古架上朱漆描金的百宝箱,箱内整齐码着数十个象牙小盒,每个盒盖上都用蝇头小楷标注着 “孔雀蓝”“海棠红”“秋葵黄”。
当他掀开刻着 “银红” 二字的盒子时,林知夏忍不住屏住呼吸。
盒中缎料泛着珍珠般的柔光,指尖轻触,竟像是触到了月光凝成的流水。
“这是宋锦。”
沈砚秋将新旧布料并排放好,“你看,普通缎面的经纬线呈井字交织,而宋锦采用三枚斜纹组织,这样绣针穿梭时...” 他忽然住口,耳尖微微发红,“说这些你也不懂。”
“我懂!”
林知夏突然凑近,发间茉莉香扫过沈砚秋手背,“就像戏服的领口,针脚太密会勒得脖子难受,太疏又容易走样。
沈师傅的意思是,布料的‘筋骨’得配得上刺绣的‘力道’,对吗?”
沈砚秋手中的镊子 “当啷” 一声掉在案上。
他盯着眼前笑得眉眼弯弯的姑娘,恍惚间想起母亲在世时,也总爱这样兴致勃勃地听他讲解针法。
定了定神,他从最底层的暗格里取出一卷金线,在晨光中轻轻抖开,金线顿时泛起流动的光泽,宛如将夕阳揉碎了织进蚕丝。
“这金线...” 林知夏伸手想摸,又在半空僵住。
金线表面并非平滑一片,而是布满细密的螺旋纹路,随着光线变换,时而泛着琥珀金,时而透出蜜蜡黄。
“家传的缠金技艺。”
沈砚秋用镊子夹起金线,“真金捶成箔,蚕丝纺成缕,要在烛火上反复缠绕七七西十九遍。”
他忽然轻笑一声,这是林知夏第一次见他露出笑意,“说起来,你那桂花糕的甜腻味,倒是和这金线的工序一样磨人。”
正当林知夏红着脸不知如何接话时,绣坊外突然传来刺耳的争吵声。
“我亲眼看见那东西发着幽光!”
“肯定是哪个戏子的陪葬品,沾了不干净的东西!”
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,林知夏的戏服匣子 “啪嗒” 掉在地上,水红色布料散开来,像一滩凝固的血迹。
沈砚秋皱眉走到门口,只见六七个妇人挤在巷口,为首的王媒婆正挥舞着帕子:“张家闺女自从捡了那物件,夜夜梦见穿红嫁衣的女人!”
她突然瞥见林知夏,尖着嗓子叫道:“哟,这不是‘梨园春’的小娘子吗?
你们戏班子的行头,该不会...”“够了!”
林知夏冲上前,戏服布料在风中猎猎作响,“我师父临终前亲手给我绣的戏服,谁敢咒它?”
她杏眼圆睁,平日扮相里的英气此刻全化作泼辣,倒真有几分穆桂英挂帅的架势。
沈砚秋突然将她往后一拉,袖口掠过她腰间时带着淡淡的墨香。
他举起手中的戏服,金线牡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:“各位婶子既然懂‘不干净的东西’,可识得这‘盘金绣’?”
他用银针挑起一缕金线,“此针法自唐代流传至今,每寸绣面需用线三丈,针脚误差不得超过半厘。
若是沾了邪气,这金线早该发黑了吧?”
妇人们被他说得面面相觑,王媒婆嘟囔着 “就会耍嘴皮子”,却也带着众人散去。
林知夏这才发现,自己的手还紧紧攥着沈砚秋的袖口,慌忙松开时,看见他掌心不知何时被银针划出一道血痕。
“快些止血!”
她从袖中掏出帕子,却被沈砚秋避开。
他只是将受伤的手藏在身后,重新坐回绣架前:“别耽误时辰,过来帮我牵线。”
林知夏听话地站到绣架另一侧,看着沈砚秋执起银针。
针尖穿透绸缎的瞬间,她忽然想起方才他维护自己的模样,心跳得比登台前还要剧烈。
金线在两人之间蜿蜒游走,渐渐勾勒出牡丹的轮廓,而远处茶馆的梆子声里,隐约传来 “杜丽娘” 的唱段,恍惚间竟分不清,这是戏里的春梦,还是现实中的情缘。